Search


韓國的三條失敗輕軌有「吞食稅金的河馬」之稱

基本上,我們支持發展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韓國的三條失敗輕軌有「吞食稅金的河馬」之稱

基本上,我們支持發展大眾運輸。但此一原則立場,並不能直接導出我們支持一切的輕軌建設的結論。輕軌在外國固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,但失敗的例子也不少。韓國的例子尤其值得我們參考。1990年代韓國吹起了一陣輕軌熱之後,目前已有三條輕軌通車,但三條通通陷入巨額虧損,並拖垮地方財政。

三條輕軌巨額虧損的根本原因都出在地方政府為了搞點「好看」的政績,討好選民,以致浮誇輕軌的載客效益。

43萬人口的議政府(地名)的輕軌,通車四年半,負責興建與營運的民間公司就已經累積虧損約120億台幣,並且預估若持續經營25.5年,累計虧損將達約300億台幣。該公司向地方政府請求補助,地方政府也沒錢補助,只好向法院申請破產。

有一百萬人口的龍仁市的輕軌,施工期間就因工程糾紛鬧到國際法庭,目前通車僅四年,就已經虧損約230億台幣。龐大的財務負擔,更拖垮地方財政,地方政府不但刪減了公務員各種津貼,連辦公傢俱都只好買二手。韓國輕軌失敗的例子,雖然不能直接套在台灣,但100萬人口的龍仁輕軌失敗的例子,卻足以反駁政務委員張景森最近說的「基隆有近四十萬人口,怎麼會虧損」的這句話。

韓國的第一條輕軌是連接350萬人口的釜山與53萬人口的金海市的輕軌。這條也在虧損,因為原先地方政府為了順利爭取輕軌,在評估報告書中將每日的載運人次預估為17萬6千人,結果通車後每日的載運人次竟只有3萬3千人,只有原估的20%不到。

巨額損失必然會造成政府的財政負擔,而在韓國之所以會成為地方政府的負擔而不是中央政府的負擔,是因為當初中央政府擔心地方政府不顧是否有足夠的載量需求,為了選舉,只想搞眼前的「政績」,所以為了使防止這個的浮濫興建,設計成地方政府負擔。結果仍然必能阻止政客的「輕軌秀」。

我們當然認為大眾運輸不能用單純的盈虧來衡量。但也不代表可以完全不顧需求量。況且,大眾運輸手段不是只有輕軌,成本更低的公車也是選項。地方政府可以考慮試辦公車,且可以用試辦成效來做為衡量輕軌是否有必需興建的參考。

(摘自勞動黨臉書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KMT
View all posts